作者: 皇甫峥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汪林峰
出版年: 2024-6
ISBN: 9787208187863
本书简介
在总理衙门形成之初,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以魏源、林则徐、徐继畬等人著作为主,成文方式多为在翻译西方文献的基础上修饰,构建信息的方式常为华夷之辨与春秋笔法所左右,寓褒贬于行文中,无法提供便于总理衙门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要的准确、客观、及时的信息。本书通过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书写“西方”的模式的演变,探索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的三十年间,清朝重建外交信息体系的过程。
本书分为八章,《导论》勾画了1865年之前清朝政府对于国外信息采集模式和文种的特点与局限性,其中作为主体的六章,以时间、人物为经纬,分别考察了出使欧美的大臣(斌椿、志刚、张德彝、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的身份如何从较单纯的“旅者”,转变到“使臣“,再到“外交官”和“战略家”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视驻外使臣的制度化、文书流通的电信化,及江南私人出版业对于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颠覆性。《尾声》一章提出甲午战争的前夕,晚清士人中对于西方形成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交错的共识与话语,而此观念之变革与清朝向西方派出的使臣所构建的信息秩序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皇甫峥峥(Jenny Huangfu Day),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学士,加州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纽约州斯基德莫尔学院(Skidmore College)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外交史、国际法学史。出版专著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获美国图书馆协会2019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奖,整理出版《晚清伦敦使馆照会档案》,并先后在Modern Asian Studies, Twentie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Comments